鱼是一大补物,孕妈咪吃鱼在补充营养的同时,还能预防早产,让自己心情舒畅,减少抑郁,更对宝宝的视力和大脑发育有好处。
1、孕期吃鱼有讲究,这些鱼类可多吃
·鲫鱼。肉质鲜嫩,含丰富的蛋白质,孕妇吃鲫鱼有益气健脾,利水消肿、清热解毒、通络下乳等功能。用鲜活鲫鱼与猪蹄同煨,连汤食用,可治孕妇少乳。孕妈们做一道砂仁蒸鲫鱼,能治疗消化不良、胎动不安等症状,减轻孕妇的呕吐反应,增进食欲。
·鲤鱼。有健脾开胃、止咳平喘、安胎通乳、清热解毒等功能。用活鲤鱼、猪蹄煲汤服食治孕妇少乳。鲢鱼有温中益气、暖胃、润肌肤等功能,是温中补气养生食品。豆腐煮鱼就是一种很好的搭配方式,两种高蛋白食物的氨基酸得以互补对孕妇更好。黑鱼有补脾利水、去瘀生新、清热祛风、补肝肾等功能,是妇女的保健食品,有养血、明目、通经、安胎、利产、止血、催乳等功能。
·墨鱼。有滋肝肾、补气血、清胃去热等功能,还有养血、明目、通经、安胎、利产、止血、催乳等功能。
·黑鱼。有补脾利水,去瘀生新、清热祛风、补肝肾等功能。黑鱼与生姜红枣煮食对治疗肺结核有辅助作用。黑鱼与红糖炖服可治肾炎。孕妇吃清蒸黑鱼可催乳补血。
·鲢鱼。有温中益气、暖胃、润肌肤等功能,是温中补气养生食品。豆腐煮鱼就是一种很好的搭配方式,两种高蛋白食物的氨基酸得以互补对孕妇更好。
淡水鱼与海鱼都有自己的特点,孕妈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。淡水鱼中脂肪的成分少一些,肉质比较细腻,也比较容易被人体吸收。海鱼的话,虽然口感没有淡水鱼好,但是里面富含脂溶性维生素和DHA,所以说淡水鱼和海鱼各有千秋。
2、孕妇不能吃什么鱼
孕妇不可吃鲨鱼、鲭鱼、旗鱼及方头鱼。这些鱼的汞含量比较高,汞进入孕妇体内之后,可以毁坏胎儿的中枢神经零碎。
特别提醒的是:孕妇要吃鱼,但是最好不要吃鱼油,因为鱼油会影响凝血机能,孕妇吃多了可能会增加出血几率。另外,罐装的金枪鱼、咸鱼、熏鱼、鱼干、鱼胆、死的甲鱼、鳝鱼孕妇特不能吃。
3、孕妇吃鱼有这些好处
吃鱼能使孕妇心情好
鱼体内有一种特殊脂肪酸,与人体大脑中的“开心激素”有关,常吃鱼可维持“开心激素”的浓度处于正常状态,使孕妇获得一份好心情,有助于优生。 准妈妈淡漠时 准爸爸要帮她积极起来
多吃鱼有助于预防早产
早产的原因有很多,除了可避免的因素,尽量预防之外,科学家证实,多吃鱼不但有助于产下足月的婴儿,还能让新生儿更健康强壮。研究者认为,鱼肉中丰富的omega-3脂肪酸能延长妊娠期,防止早产,从而增加婴儿的体重。科学家对8000名妇女孕期的饮食习惯进行了研究,结果发现,经常吃鱼的妇女发生早产几率较小。统计数字表明,从不吃鱼的孕妇早产率为7.1%,而每周至少吃一次鱼的孕妇,早产率只是1.9%。
鱼类的营养非常全面
鱼肉富含优质的蛋白质、优质的不饱和脂肪酸、氨基酸、卵磷脂、维生素D和钾、钙、锌等矿物元素,这些都是胎儿发育的必要物质。
另外,鱼肉中丰富的牛磺酸也有促进大脑发育的作用,它除了可以直接影响脑细胞的增殖与成熟外,还能间接刺激人体对锌、铜、铁及其他16种游离氨基酸的吸收与利用。
孕妇多吃鱼宝宝视力好
女性怀孕时应多吃油质鱼类,如沙丁鱼和鲭鱼,她们的孩子就有可能比较快达到成年人程度的视觉深度。这是由于,油质鱼类富含有一种构成神经膜的要素,被称为omega-3脂肪酸。而omega-3脂肪酸含有的HDA与大脑内视神经的发育有密切的关系,能帮助胎儿视力健全发展。第7~9个月到出生前后的胎儿如果严重缺乏HDA,会出现视神经炎、视力模糊,甚至失明。
妈咪吃鱼可减少抑郁
有关统计数据表明,孕妇重症产后抑郁症发病率大约10%,而初产妇则更高可达13-15%。一项新研究表明,孕妈咪吃鱼可以降低产前或产后忧郁。这是因为她们可以获得一种叫做Ω-3脂肪酸的营养物。孕妇在妊娠末三个月从海鱼中摄取的Ω-3脂肪酸越多,她们孕期及产后发生抑郁的危险就越小。尽管鱼类营养丰富,可是有些种类的鱼体内却含有汞,这种物质可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,不仅会影响其生长发育,导致生长发育迟缓,甚至会对大脑发育造成损害。因此,吃鱼也不是越多越好。
4、美味鱼大餐,孕妈应该怎么吃
鱼的做法多种多样,可清蒸、红烧、油炸,然而这些做法都是让普通人吃的,孕妇吃鱼要保证鱼的营养不能流失,所以孕妇要吃的鱼得经过精心的处理。
·怎么做鱼比较有营养?
烹调的方式最好是蒸或者炖,以最大限度的保留鱼的营养。在给孕妇做鱼的时候,最好做的味道淡一点,也不要放辣椒,花椒之类的,做的比较清淡一点就好,另外,不加这些调料的话,可以在里面放一些牛奶,这样的话,会比较的有营养,一般牛奶放一盒就行,也不用放的太多,还可以给里面适量加入一些豆腐。
·鱼刺卡喉怎么办?
有的孕妈见到鲜美的鱼肉一着急,难免会被鱼刺卡到喉咙。人们想出了好多“妙招”应对,如喝醋、吞咽食物等,但这些方法都不科学。几口醋喝下肚,并不能软化鱼刺,吞咽食物还可能造成食道出血等损伤。
正确做法:能看见的刺就直接用手或镊子取出。若看不见或当事人已不能说话,应及时就医。
(责任编辑: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