吕灿利在卫生室接诊。
麦姝儿(化名)在下班路上拍摄田野风景。
胡啸到村民家中随访。
谭晓琴在给儿童诊治。受访者供图
【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·青年乡村医生】
2023年除夕夜,吕灿利在睡梦中听到一阵急促的电话铃。
“吕大夫,快!我老娘半夜找水喝,不小心喝农药了!”李婶的儿子求救道。
“打镇里的120,我马上到!”吕灿利随手抓了件衣裳,冲出门,骑上车,飞奔而去。电瓶车在崎岖路上颠簸,凛冽的风肆意地往领口袖口里钻,他却心如火灼:快一点,再快一点!
灌水,催吐,立即抢救!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金乡街道魏庄中心村卫生室的医生吕灿利,为县医院系统性救治李婶赢得了宝贵时间。吕灿利回到家时,天边已泛白,村民点燃了农历新年的鞭炮。
这是吕灿利从医十几年来一个普通的夜晚,也是广大乡村医生的日常。抢救被马蜂蜇伤的村民、劝说准妈妈去做产检、给割麦子伤到手指的“麦客”包扎……青年乡村医生在看似琐碎而平凡的日常中,找到了青春的意义。
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“最大程度维护好农村居民身体健康和正常生产生活秩序”的号召,在乡村医生的工作生活中具体可感。当琐碎拼接琐碎、平凡叠加平凡,最终结成的“网”便扎实而细密,农村居民的健康因其得以保障。
在乡村,乡村医生和村民是一家人,凡遇事便彼此有依靠。也是在乡村,乡村医生用医者仁心,把健康、知识、爱和温暖传播到家家户户。他们治病救人,也以心换心,引领着村里人接受并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。
“愿我们的心和我们的医术,在远山播撒更多希望和温暖。”青年乡村医生如是说。
1.陪在身边的“家人”
“必须吃了再走!不然不让出门!”2023年5月的一个午后,吕灿利给魏大爷问诊后,被他的家人“堵”在屋里。
村民们心疼他,因为他又一次因为问诊而耽误了饭点。苦口婆心的挽留,让吕灿利感觉到鼻根的酸楚。
“那是我吃过最好吃的羊肉白菜!”他无法拒绝病人家属的热情了。
他认为,在乡村做医生,与病人并不是单纯的医患关系。行医问诊往往不在医疗场所,而是在村民家、在田野里、在牛圈旁、在火热的生活中,这种持久自然的互动形成的信任感,让村医和村民的关系更加亲近,“更像家人”。
新医改正式启航时,20岁出头的吕灿利已在乡村医生岗位上。党中央有关“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”的指示,为广大青年村医扎根农村增添了信心。吕灿利诊室的柜子里,存放了他行医以来开出的60万张处方,每一张都见证了一段他走进村民生活的故事。
而90后乡村医生胡啸是用照片来记录。
2021年,胡啸来到重庆永川何埂镇玉宝村卫生室担任村医。两年多时间,他拍了几百张照片。他向记者展示了一张合影:一位中年男子牵着孩子站在胡啸旁边,小朋友眯着笑眼看向胡啸。
“这吴大哥非得让他儿子叫我干爹。我看起来有这么老吗?”胡啸边笑边说。
非要和胡啸“认下这门亲”的吴大哥曾是胡啸的患者。第一次到诊所,他便嘟囔着自己浑身不舒服。但经检查,各项指标均正常。胡啸敏锐地感觉到,症结也许在其他方面。胡啸转变方式,耐心和他聊天,希望能够找到病因。
在胡啸的引导下,他逐渐敞开心扉。中年失业,作为家中的顶梁柱,吴大哥压力剧增却无处排解。说着说着,这个男子汉哭了起来。
“这一哭,他回去就睡了个踏实觉。”胡啸说。自那之后,吴大哥一有空便到胡啸的诊室坐坐,一聊便是许久。有了胡啸这个可以推心置腹的“树洞”,吴大哥逐渐打开了心结,之前各种不适的症状也随之消失。
对村民而言,乡村医生不仅是治病的人,更多时候是身边的家人。
2.守护幸福的“使者”
甘肃省岷县秦许乡的乡村医生麦姝儿(化名)喜欢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她的幸福时刻。她的幸福来自农村生活,朴实又简单:飞驰的电瓶车旁,月光洒满田野、小花开满山间、夕阳斜照清涧……当然,她的幸福还记录在她和一位阿婆的自拍视频里。
阿婆是麦姝儿曾经的一位住院患者,行动迟缓。阿婆出院后,麦姝儿挂念她的健康状况,经常去她家看望。除了给阿婆测血压、陪阿婆聊天,麦姝儿总喜欢和阿婆家的几只小猫玩耍一阵儿。不过,阿婆好几次因为眼花没有认出她来,她只好屡次作自我介绍。
麦姝儿开始担任乡村医生时,正值脱贫攻坚接续乡村振兴的关键阶段。这位细心的青年医生,把很多精力分给了子女在外打工的老人、父母在外拼搏的留守儿童。
前两天,麦姝儿再次来到阿婆家时,她看见阿婆正在焦急地寻找什么。上前询问才知道,小猫不见了。“上次你跟小猫玩,我准备你再来的时候送给你呀。”阿婆说。
“听到阿婆这句话我可高兴了,不是因为她要送我小猫,是因为她终于认得我了!”临走时,麦姝儿和阿婆拍了一段自拍,并把这段“三顾阿婆家”的故事分享到社交媒体。
麦姝儿的社交账号记录了许多这样的幸福时刻:把医院食堂的饭菜让给每顿只吃泡面的患者大叔,给住在山沟深处的患者送药,为肺心病患者众筹制氧机……这位95后青年总能在眼前的工作生活中找到幸福,她“就生活在诗与远方里”。
和麦姝儿相比,吕灿利的幸福感是在一个瞬间迸发的。
2015年的一个下午,去患者家中治病的吕灿利特别兴奋:因车祸致脑瘫的孩子,经他三个月的治疗后,语言功能逐渐恢复了!
“吕大夫要走了,快打个招呼。”听到妈妈的话,小患者立刻朝吕灿利摆了摆手。看到孩子的反应,妈妈突然掩面抽泣。“我太开心了,没控制住……”孩子妈妈急忙转过身来,送吕灿利离开。
从患者家出来,天色已晚。路过村前那条满是大排档的小街时,用餐的人把酒言欢,孩子们追赶嬉闹。
“这条路我每天都走,但就那天,我突然觉得好幸福。”吕灿利说,“守护这份其乐融融,就是我做乡村医生的意义。”
3.引领习惯的“向导”
人往高处走,水往低处流。但乡村医生胡啸偏偏反其道而行之。
2021年,何埂镇玉宝村的乡村医生职位空缺,在镇卫生院任全科主任的胡啸主动请缨到此任职。理由只有一条:在镇卫生院,和农民的接触太少,只有问诊的那几分钟,不够!
确实不够。长期问诊,胡啸发现许多村民来看病,开口就嚷“给我开个药”“我要打个针”。问哪儿不舒服,他们往往含含糊糊。这是很多乡村医生遇到的共同问题,要深入了解农民的生活习惯、为他们制定科学合理的疾病预防方案,需要时间,也需要医生真正扎在农村一线。
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》中关于“加强乡村两级医疗卫生、医疗保障服务能力建设”的要求落地实施,靠的正是千千万万个胡啸这样的医生。
有一回,村里一个小伙子不慎从摩托车上摔下,腿部擦伤一大片。胡啸检查发现,伤口是浅表伤,清理消毒即可,包扎反而会让伤口进一步化脓。
这小伙子非要包扎不可,还发了好大一通脾气。他误以为胡啸看他经济不宽裕,担心他付不起诊疗费才拒绝包扎。
一个星期过去,胡啸再见到那小伙子时,半开玩笑地说:“你的腿没包扎也好了吧?”小伙子不好意思地笑了笑。
“治病不是行医的唯一目的,让病人学会预防,也是医者的追求。”长期以来,胡啸从不满足于只给病人开方子、看片子,还用心与病人交流沟通,了解病人的生活习惯、家庭环境、心理情态。
乡村这片广阔的沃野,为胡啸践行自己的行医理念提供了绝佳机会。他坚信阻碍村民整体健康水平提升的那道坎儿——健康意识的缺乏,定能迈过去。
麦姝儿也在工作中影响着村民。她经常遇到这样的患者:疼得受不了才就医,不愿定期做体检;说好按时吃降压药,过两天就忘;糖尿病的患者以为不吃糖就万事大吉,含糖量高的水果、高淀粉含量食物照吃不误……
因此,麦姝儿成了随机抽查的“督促员”。在路上碰到患者,她就要问问最近的服药情况;到病人家里随访,她就看看病人冰箱里有没有“不合规”的食物。时间长了,她还摸清了大家的脾气,这个得哄着,那个可以稍微“吓唬”一下……
只要看到那个骑着电瓶车、扎着双马尾辫的女青年,村民们便知那个督促大家要好好生活的青年医生,又来了!
(责任编辑:华康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