疾病进展,“徘徊在地狱与天堂”
有一段时间,许多人认为“开关现象”是由左旋多巴(注: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)的不良反应引起的,但近年的研究发现,在治疗剂量内的左旋多巴并没有神经毒性作用,反而有神经保护作用。出现着魔般的“开关”,主要是因为随着疾病进展,脑内神经细胞减少造成的。
疾病早期,脑内尚有比较多的神经细胞,这些细胞本身可分泌和储存多巴胺,当血液中的多巴胺浓度比较高时,可以先储存起来,需要时再释放。病人若能按时服药,效果便可“无缝”连接,即当血液中的多巴胺浓度高或下降时,神经细胞可以贮存或释放多巴胺。
随着疾病的进展,脑内的神经细胞不断减少,多巴胺的“存取”功能下降,失去了缓冲,脑中的多巴胺浓度便完全随着药物浓度而波动,病人的症状也随之波动,每天“徘徊在天堂与地狱”之间。
难道我们就眼睁睁看着“开关失控”,无能为力吗?
CDS,一场从下而上的改革
虽然分泌多巴胺的神经细胞越来越少,但值得庆幸的是,位于这些神经细胞下一级的神经细胞(神经系统就是这样一级级上下传导的)还是正常的。如果这些神经细胞能够持续得到多巴胺的刺激,同样可以克服波动现象。
使这些神经元持续得到多巴胺的刺激,就是医生们称之为“CDS”(持续多巴胺能刺激)的方法。具体有多种操作手段。
譬如,持续静脉给药或持续肠道给药(通过经皮胃造口术置入肠管,外接装有左旋多巴的微泵),就能实现“持续多巴胺能刺激”了。
另外,还可用长效的多巴胺受体激动剂静脉或皮下注射。这种药物不是多巴胺,但和多巴胺“长相”相似,同样可刺激多巴胺受体,起到多巴胺的作用。
上述方法虽有效,但实施起来比较麻烦,或有创伤,或者价格昂贵,一般只在症状严重的住院病人当中实行。
(责任编辑:白晓安)